西安科技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开放注册)
搜索
查看: 9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料分享]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高频考点点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8-16 21:14: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探索高频考点点睛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而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因为当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它们成功地建设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日本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并发展成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

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维新的活动。主要有:①向皇帝上书。如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1895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②著书立说。如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等。③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教训。如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分灭记》等书。④办学会。著名的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⑤设学堂。重要的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⑥办报纸。影响最大的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海文钻石卡视频湖南的《湘报》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培养变法骨干,组织革新力量,而重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主张。

(二)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

维新派的变法维新活动引起封建守旧派和反对改变封建政治制度的洋务派的反对,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维新思想发动攻击。于是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首先,要不要变法。守旧派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主张“宁可亡国,不可变法。洋务派官僚张之洞也在《劝学篇》一书中反复强调封建的纲常伦理不可变。而维新派则根据西方资产阶级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他们提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救中国所面临的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与洋务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维新派则运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批判。谭嗣同指出:“君末也;民本也。”严复甚至认为,国家是“民之公产”,王侯将相不过是“通国之公仆隶”,而专制帝王则是“窃国者耳。君是由民共举出来的,民既可以共举君,也可以共废君。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为实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了理论根据。他们认为,“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即首先要为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士绅争取政治地位,实现君主立宪制度。

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守旧派反对西学,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斥之为“奇技淫巧。洋务派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而维新派则痛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统治者“牢笼天下”的愚民政策,因此要救中国必须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 因为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第一,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第二,论战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第三,通过论战,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戊戌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三)百日维新

由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在维新派的推动和策划下,光绪皇帝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并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手中夺取统治大权。1898年6月11日,他颁布了“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在此后的103天中,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其内容主要有:

第一,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撤闲散、重叠机构,撤销湖北、广东、云南三省“旅游管理考研督抚同城”的巡抚;裁汰冗员,澄清吏治,提倡廉政;提倡向皇帝上书言事;准许旗人自谋生计,取消他们享受国家供养的特权。

第二,经济方面: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中央设立农工商总局与铁路矿务总局,各省设立商务局;提倡开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注重农业发展,提倡西法垦殖,建立新式农场;广办邮政,修筑铁路;在上海、汉口等大城市开办商学、商报,商会等各类组织;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决算。

第三,军事方面:裁减旧式绿营兵,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练洋操,习洋枪等。

第四,文化教育方面: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

第一,积极性。“百日维新”期间颁布的各项政令大多是接受了维新派的建议而制定的,旨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因此,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第二,局限性。在光绪皇帝发布的新政诏令中,并没有采纳维新派多次提出的开国会等政治主张。这些政令和措施并未触及封建制度的根本,所要推行的是一种十分温和的改良方案。

维新派试图通过光绪皇帝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光绪皇帝所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中央和地方守旧官僚们的抵制,大多未能付诸实施。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力图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经过密谋策划,守旧势力于1898年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将光绪皇帝软禁于中南海瀛台,同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9月28日,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人同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遭放逐。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政变,史称“戊戌政变。戊戌维新运动宣告失败。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仍然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首先,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其次,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维新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他们鼓吹民权并提出开议院的主张,也就是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戊戌维新运动虽然未能成功地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其颁布的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若干措施也未能生效,但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最后,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顽固的封建主义思想壁垒打开了一个缺口,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在维新派的推动下,“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史学革命”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以维新运动为起点,资产阶级新文化开始打破封建文化独占文化阵地的局面。在教育方面,维新派主张采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兴办新式学堂,这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京师大学堂的创设,更成为中国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发端。在改革社会风习方面,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恶俗陋习,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等,具有移风易俗、开启社会新风的积极作用。

(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具体为:首先,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微弱,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更是非常弱小,很多人自身还保留着封建士大夫的痕迹。他们既没有严密的组织,也不掌握实权和军队,更没有去发动群众。这样,他们就只能把自海文钻石卡己实行改革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其次,维新派的局限性。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只是幻想依靠光绪皇帝,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让资产阶级和开明士绅的代表参加政权,逐步实现君主立宪。在经济上,他们虽然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思想上,他们虽然提倡学习西学,却仍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借古代圣贤之名“托古改制。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英、日帝国主义虽然表面上同情维新派,但实质上只是为了乘机扩大在华侵略势力,并寻找它们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也是为了与俄国进行争夺。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三是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范围。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害怕人民群众。正因为没有人民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打算依靠掌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而一旦守旧派操刀反击,维新派也就没有丝毫抵抗的能力。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而且再次暴露出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失败后,一部分人放弃了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此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得以发展起来。

【习题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甲午战争失败后,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2.维新派设立的学堂有(
)

A.福州船政学堂
B.京师同文馆

C.长沙时务学堂

D.黄埔军校

3.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2013年单项第9题)

A.要不要社会革命

B.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都不得分。

1.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有

A.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B.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C.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D.惧怕人民群众

2. 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

A.开办京师大学堂
B.废除八股

C.设立译书局
D.废除科举考试

3. 康有为办万木草堂、梁启超办时务学堂与洋务派近代教育在培养人才的目的上相同的有(

A.推进向西方学习,培养熟悉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

B.传授优胜劣汰思想,为维新变法运动做准备

C.学习西方工艺技术,培养企业和外交人计算机考研才

D.为青年传输民主共和思想,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

4.为了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资产阶级维新派著书立说,其中有(
)

A.《资政新篇》
B.《孔子改制考》 

C.《仁学》

D.《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5.之所以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是因为(
)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B.批判了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宣传了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

6.对于维新派与守旧派以及革命派与改良派两次论战理解错误的有(
)

A.两次论战都涉及到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的问题

B.两次论战中的人物全部不同

C.两次论战都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D.两次论战为戊戌变法运动拉开了序幕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戊戌维新运动。

维新派要求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选项A正确。不管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C“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应该排除。选项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并非资产阶级维新派。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开展维新宣传,制造变法舆论,设立了一些学堂,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福州船政学堂、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立的,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创办的军校。故正确答案为选项C。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首先,要不要变法。其次,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最后,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洋务派属于守旧派,他们虽认为西方的军事和技术可以学习,但坚持封建的政治制度、科举八股,尤其不能触动三纲五常。针对洋务派“中体西用”的口号,维新派驳斥道:“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 因为体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用”,西学有西学的“体”、“用”,把中学之“体”和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要让“牛体”产生“马用”一样荒谬。题中A选项要不要进行革命、B选项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的论战的内容,故不选。C选项要不要在中国建立近代企业是洋教育学考研辅导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内容,故不选。D要不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恰恰符合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中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内容,

故正确选项是D。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惧怕人民群众。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

2. 【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省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在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提倡西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派人出国留学;奖励新著,奖励创办报刊,准许自由组织学会。关于科举考试的问题,在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中涉及到,但是,戊戌变法的内容并没有涉及到,直到1901年清末“新政”时,才宣布从1906年起正式废除科举考试。因此,选项D错误。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ABC。

3. 【答案】A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百日维新。


戊戌维新的代表人物与洋务派都兴办学堂,引入西方近代教育。虽然他们的根本目的不同,但是他们之间还是有一些相同之处:他们都有推进向西方学习,培养熟悉西方文化的实用人才的一面,都有学习西方工艺技术,培养企业和外交人才的一面。选项B洋务派不具备,选项D维新派与洋务派都不具备。所以,正确答案为选项AC。

4.【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在戊戌维新期间,为了宣传变法主张,制造维新舆论,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启超写了《变法通议》,谭嗣同写了《仁学》、严复翻译了《天演论》。《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写的书,《中国问题的真解决》是孙中山1904年发表的文章。故正确答案为选项BC。

5.【答案】AB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而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故正考研英语参考书确答案为ABD。

6.【答案】ABC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和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和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的背景、内容、意义并不相同。题中选项A项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是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中并没有涉及。维新派与守旧派论战中的维新派成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成了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中的改良派人物。传播了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是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意义。拉开戊戌变法序幕的是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故正确答案为选项ABC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开放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访问本页请
扫描左边二维码
         本网站声明
本网站所有内容为网友上传,若存在版权问题或是相关责任请联系站长!
站长联系QQ:7123767   myubbs.com
         站长微信:7123767
请扫描右边二维码
www.myubbs.com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西安科技大学论坛 ( 琼ICP备12002442号 )

GMT+8, 2024-4-27 07:19 , Processed in 0.04655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高考信息网 X3.3

© 2001-2013 大学排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